馬克今天說想回德國,因為德國的家裡很大,才放得下他新的廚房玩具😅
他有時候會突然專心自己玩起來,自言自語都是說德文,我聽到他德文如此自然脫口而出,心中沉了一點,馬克的人生四年多,3/4都是在德國度過的。假設就這麼離開德國,真的對他好嗎?
馬克回來後雖然還沒真的踏出門,但已經有他的文化衝擊。
「媽媽,為什麼衛生紙不可以丟馬桶?」
「媽媽,為什麼水不能喝?」
「媽媽,為什麼房子那麼醜?」😅😅😅
「媽媽,為什麼不可以吵?」
「媽媽,為什麼你要吃臭的豆腐?」🤣
「媽媽,為什麼台灣牛奶很貴?」
「媽媽,為什麼台灣家裡很小?」
有時候想想,自己都還會鼻酸,人生最難的,不是為了一個目標要持續努力多年,而是這麼多年之後,你突然發現,你以為的目標,其實可能是走上岔路之後的死胡同。
要承認自己做的決定並沒有如預期的發展,要承認自己(可能)做錯了選擇,這是最難的,過程很辛苦,但有一天我一定會回頭笑著說
「幹老娘去德國三年,真是他媽的浪費生命。」然後乾掉一杯酒,一滴淚都不會再掉的。(當然不是真的覺得浪費,這三年收穫很多,但受的傷也很多。)
年輕時,甚至是搬到德國一開始,容易被旁人想法左右,認為能夠在德國留下來、融入德國,才是一個圓滿大結局,尤其遇到在德國待久了的台灣人,倚老賣老,批評那些「新來」的台灣家庭,彷彿那些最後沒繼續待在德國的,都是因為不夠努力。
還好我從這個心態畢業了,再多人跟我說,德國應該對馬克比較好啊,台灣不好啊,我都不會多說什麼,人生沒有範本,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劇本。
很多人心中有一個美好藍圖,覺得移民到歐美國家,貌似生活光鮮亮麗,就是一個典範。怎麼樣對我跟馬克好,我還沒有一個答案,馬克還沒有真的在台灣穩定上學過,他的適應情況,還需要一段時間才知道。
只能說我很幸運,在他上小學義務教育前還有兩年,我還有一點時間可以多方嘗試。
隔離到目前,事情都順利的不可思議,目前同個班機也沒有爆出確診,我們身體健康,馬克快樂的不得了,就是抱怨空間太小。
德國還台灣?現在其實也不是我們的選擇,因為疫情,德國短時間內我們待不下去,再多的計劃趕不上2020這個討厭的年, 2020僅剩的三個多月,對自己只有一個期許,就是優雅的過日子,遇到靠杯的事情跟不珍惜自己的人,只需要微笑以待「您有何貴 #幹?」然後說聲謝謝掰掰有空再聯絡^^
然後那個很誇張的廚房,也決定開團了哈哈哈哈,明天再來分享細節,下禮拜一開團,有人問我會帶回以後的家嗎?當然會啊!原紙箱我有小心保存,到時候拆了才裝得回去,它救了我的隔離生活😂
IG marcusymh
—
會走路的紙做恐龍遊戲書團購中!
團購時間:9/18 - 9/25
團購連結:https://p2.groupbuyforms.tw/u6teg?openExternalBrowser=1